二十年光阴流转免费配资炒股入,江苏大地上演了一场生态与发展的深刻蜕变:昔日的生态疮疤经岁月雕琢,化作湿地公园的粼粼波光;曾以浓烟为注脚的传统产业,让位于涌动的绿色新动能;百姓对洁净空气的期盼,化作了推窗即见的盎然绿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不仅绘就层峦叠翠的壮美画卷,更结出惠及千家万户的累累硕果。
仲夏时节,“挽住云河洗天青”——中国20年“绿色之变”系列融媒报道团走进江苏。一周的行程,报道团见证了废弃矿坑变身生态明珠的奇迹,感受了工业锈带重披绿装的新生,记录下百姓在生态红利中绽放的笑颜。这一切无不印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然融入江苏发展的血脉,成为坚定的行动自觉。
重整山河,伤疤变画卷
站在潘安湖观景台上,荷叶翻涌如绿色浪潮,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远处木栈道蜿蜒在芦苇荡间。谁能想到,这片如诗如画的湿地,曾是徐州大地的“生态伤疤”?截至2024年年底,江苏省湿地保护率达49.1%,国家“山水工程”江苏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生态保护修复78万亩,昔日千疮百孔的生态版图正被一片片新绿覆盖。
展开剩余89%“以前走在马庄村,白衬衫穿半天就蒙上灰壳子,村里到处是塌陷的土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村民张霞回忆道。作为百年煤城,徐州曾因煤炭开采形成近35万亩塌陷地,地表沉降、土地荒芜、粉尘漫天,成了这座城市难以言说的痛。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整治前后的景象。胡振琪 供图
转机始于潘安湖的涅槃。2001年起,贾汪煤矿陆续关停,2016年旗山矿关闭,彻底告别“黑色经济”。“我们摒弃‘填坑造地’,转而向自然借智慧。”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指着碧波自豪地说,“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我们把塌陷地变成了生态宝藏。”
这套治理体系蕴含“硬核”技术。“挖深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攻克了薄表土含砂礓等复杂地质下的复垦难题;沉陷损伤传导与精准预测技术,让隐伏塌陷无所遁形。“这些创新不仅让贾汪重生,更为全球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胡振琪补充道。
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牵头发布的《潘安湖宣言》,吸引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在此共谋转型发展。徐州不仅捧回联合国人居奖,更成为全球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标杆,用实践证明:生态伤疤也能化作发展勋章。
生态修复的画卷,在江苏大地上处处铺展。报道团行至常州溧阳天目湖与金坛长荡湖,烟波浩渺,水鸭游弋,飞鸟翔集。然而十多年前,这两个湖泊都曾被密布围网、鱼塘割裂,水体浑浊、生态萎缩。
天目湖湿地公园整治前后的景象。资料图
转机始于“破网拆圩”。天目湖以水源保护为核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清退沿湖茶园近6000亩;2017年,生态修复工程落地,到2023年,天目湖两个大型水库均由Ⅲ类水提升为Ⅱ类水,河湖生物多样性稳中向好,水环境稳定性得到加强;长荡湖则“退渔还湖”“退塘还湿”,拆除围网、清淤疏浚,让水域重归辽阔。
“天目湖是溧阳最大且不可替代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担负着溧阳市80万人民用水的重任。如今,水源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更是让天目湖良好生态环境变成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天目湖也将水常清、岸常绿、景常美。”溧阳市天目湖镇副镇长潘桃道出生态与民生的紧密关联。
天目湖湿地公园现今美景 严晓强 摄
2024年,常州全市湿地保护率已达38.6%,昔日的“鱼塘湖”正变回“清水湾”。“以前湖边全是鱼塘,水是绿褐色的;现在站在观湖台,能一眼望到对岸的芦苇荡,夏天还有白鹭成群飞来。”溧阳市天目湖镇村民王福林的这番感慨,正是生态变迁的生动注脚。
点绿成金,产业焕新颜
生态底色的绘就,为产业转型注入了全新动能。二十年来,江苏将生态约束转化为转型推力,绿色经济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截至2024年年底,江苏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9118万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量,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665万千瓦,绿电交易量增长144%。
在长江流经的江苏城市中,常州拥有的岸线最短,仅有25.8公里,但这里曾是江苏沿江城市中化工企业最密集、“化工围江”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二十年间,这座江南名城实现了华丽转身,从过去的烟囱高耸,到如今的一江清水,实现了“工业锈带”向“生态秀带”的涅槃。
作为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生产企业,常隆化工一度面临抉择:是墨守成规固守原地,在生态环境保护“高压线”下艰难维持,还是革故鼎新转型搬迁,勇往直前闯出一片新天地?最终,企业选择了后者。“搬迁后,我们瞄准了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材料项目,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常州长江岸线已累计复绿超3600亩。资料图
常州在腾退低端产能做“减法”的同时,更做好高端、绿色产业的“加法”:突出新材料、新医药,构建碳纤维集群;在长江沿岸形成以光伏储能、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风能氢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之都核心区”。2023年,常州滨江经开区新材料、新医药产值分别达530亿元、199.4亿元。
生态改善带来的“磁吸力”愈发显著。“长荡湖岸边就坐落着新建的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这也是我们常州生态价值转换的一个典型案例。”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应急管理和生态环境局局长陈辉向报道团介绍,随着长荡湖治理成效显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落地,新校区已集聚约2.5万人,师生参与湖体保护研究,真正实现了校地融合、生态与科研共兴。
坐落于长荡湖畔的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资料图
淮安的田埂上,则写着“生态农业”的致富经。淮安的田埂上,则写着“生态农业”的致富经。白马湖畔,千亩“淮安大米”示范田稻浪翻金;洪泽湖东北岸的西顺河镇,蟹农们划着小船穿梭在养殖区,捞起的大闸蟹青背白肚,螯足有力。
“种有机稻,先养地。”淮安市文旅集团(白马湖公司)副总经理许成蹲在田埂上,指着田里的紫花苕子解释,“这草不一般,既能固氮肥田,又能抑制杂草,是生态种植的‘好帮手’。”依托这套“绿肥种植+有机栽培”模式,白马湖“清淮香”“淮香粳”等大米走进全国商超,6个弃土区4000亩种植区实行稻麦轮作,预计年产量达800万斤,年产值约800万元。
洪泽湖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无人机正在播撒蟹粮。 严晓强 摄
生态修复大堤沿线7839公顷、清退圈圩2.79万亩、清理住家船2500条……淮安以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为抓手,对洪泽湖大堤实施堤防加固、生态护坡、防汛道路标准化等系列工程,如今,洪泽湖这泓碧波,正以“日出斗金”的美誉,成为沿岸百姓发展水产的“致富湖”。
洪泽湖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的一景。 陈亮 摄
洪泽湖的蝶变更令人欣喜。通过生态修复大堤7839公顷、清退圈圩2.79万亩、清理住家船2500条,湖区生态持续改善,为水产养殖奠定了“好底子”。“目前,洪泽湖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亩产优质大闸蟹200—300公斤,养殖户平均增收50%以上,带动5个村集体年增收均超30万元。每年捕捞季,湖面上满是捞蟹的木船,蟹笼一拉上来,好像晶莹剔透的蟹膏都快溢出来了!”江苏洪泽湖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员薛正刚的话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乐游江苏,山水入画来
生态之美化作最动人的旅游请柬,在江苏,每一处绿水青山都成为文旅融合的绝佳舞台,让本地百姓与八方游客共享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幸福感。2024年,全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160亿元,山水间的“诗与远方”正变成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
淮安的水韵,流淌成诗画般的文旅长廊。“我看着白马湖的湖水从浑浊变得清澈,看着村民们从贫困户变成养殖大户、电商老板、民宿掌柜,这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致富法。”金湖县前锋镇白马湖村党总支书记蒋贵清感慨道。
里运河畔龙首湾驿站风光秀美,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赵启瑞 摄
生态改善让淮安做“活”了水文章。白马湖畔,渔船变身游船穿梭芦苇荡;“向日葵的故事”景区,亲子马拉松、星空音乐节轮番上演,年接待游客破90万人次,带动周边2000余户增收。洪泽湖畔蒋坝镇打造河工风情小镇,“醉美三公里”四季如画。每年三月螺蛳美食节,创意市集、厨艺展演人气爆棚,仅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就超220万人次,同比翻番。
白马湖向日葵的故事景区 资料图
金湖县前锋镇白马湖村通过打造“渔文化+生活+体验+电商”休闲度假新业态,推动“渔文旅”融合发展。王昊 摄
徐州的山景,则勾勒出另一番文旅风情。大洞山景区的登山步道上,游客们拾级而上,登顶玻璃观景台可俯瞰万亩石榴园。这座海拔361米的徐州第一峰,依托万亩石榴园的田园风光,打造出“春赏榴花、秋摘硕果、登山礼佛”的特色旅游线路。
半山腰上,报道团与弯腰检查新栽树苗的护林员季广飞相遇,他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带露的叶片。“十年前这山哪有树?全是采石留下的碎石坡,夏天能烫脱皮。”季广飞擦了把汗,指节上还沾着泥,“十余年间,我们带着村民扛水种树,栽植栾树、三角枫等三化树种29.1万株,完成造林绿化8360亩。现在树密得能藏住野兔,秋天漫山红得像火,游客踩着落叶上来,都说像闯进了画里!”
大洞山 严晓强 摄
如今,大洞山成为徐州贾汪及周边地区群众休闲娱乐、旅游打卡的首选之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2024年,徐州生态旅游收入超百亿元,“徐州山水游”成了长三角游客的周末热门之选,正如季广飞所言:“树栽活了,景变美了,好日子就跟着来了。”
“挽住云河洗天青”系列融媒行动报道组/韩金芳 武智慧 王鲲鹏免费配资炒股入
发布于:北京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